你看懂《出师表》 了吗?
文/张惠
《出师表》 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。文中以恳切的言辞,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,广开言路,严明赏罚,亲贤臣,远小人,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。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。
爲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章,我先問一個問题:你觉得若刘备在世時,诸葛亮要北伐的话,会写《出师表》 吗?
答案显然是不会。因为刘备有识人之明,又对诸葛亮百分之百信任。莫说小人了,你看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、张飞一開始都不信任诸葛亮的時候,刘备怎么说?
「我得孔明,如魚得水。」
可到了后主時期呢?
诸葛亮才干高绝,又手握重兵,现在又领军在外。而后主样样不如他,身边还有一群人,只要常常敲一敲「功高盖主」、「恐有异心」的边鼓,便足以让你对诸葛亮这样的贤臣,起疑忌杀心了。
一般的人,肯定会选择全身遠祸:「我本来就没有要取而代之的心思。我交出兵权,啥事不干,不做不错,不是更好吗?」
但,这不是诸葛亮呀。
这也让我顿悟了爲甚麽岳飞於绍兴八年中秋前夕,過南阳,拜谒武侯祠,看到前后《出师表》 ,淚如雨下,一夜无眠。原来,忠臣挺身从事著孤绝的事业,收获的不是掌声和欢呼,而得背负谗言和疑忌。古往今来,那么多读《出师表》 而落淚者,不知是不是也从中照见了自己?
报先帝之恩,消后主之虑
他幾次北伐遠征,都是爲了报答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,也爲后主刘禅扩大基业。他这样高傲的人,居然也在《出师表》 中谦卑地陈情自剖,只爲消除后主的疑心——「人各有志,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,本想自由淡泊地了此一生。只是你的父亲三顾茅庐,我终被他的知遇之恩打动,才不辞辛苦地出山入世。」
在我看来,《出师表》 是一個很悲伤的故事。所以,我想把《出师表》 中含而未尽之意表白一二,或许能帮助同学们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:
置生死於度外,何顾君王之位?
后来,「我们」遭遇了风雨飘摇的倾覆。我」奉命於败军之际,危难之间,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。「您」的父亲白帝城托孤,并且说了「能辅则辅之,不能辅则取而代之」的遗言。「我」若有二心,这么多年足够取代幾百次了,何必等到现在?」
后主,「您」不觉得奇怪吗?人家都说「我」是「运籌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」,那「我」爲甚麽要亲兵遠征?这是用「我」的生命来冒险,也是用「我」的人品来冒险。士爲知己者死,「我」願用生命来报答「您」父亲对「我」的信任,也願意用生命来爲「你」開疆拓土。「您」的父亲信任「我」,「我」相信,「您」也会信任「我」。
世间最大的名利无過乎君王,但世间最宝贵的是生命,「我」连生命都不要了,还会觊觎君王之位吗?
后主「您」看。「我」说了「您」好多条不是:「赏罚不公」、「公私不分」、「亲近奸佞」。这些,拿出来任何一条,汉代的那些顾命大臣都足以废了那些辅佐的儿皇帝了,因爲他们觉得这個不好,他们换一個就是了。但是「我」跟他们不同,「我」指出「你」的不是,也讲给「您」改正的方法。「我」知道「您」遠遠不是一個完美的君主,甚至还有一大堆缺点,但是「我」从没想過放弃「您」。
今天,老臣要领兵打仗去了。「我」知道「我」走了,「您」身边说我坏话的人更多了,「我」也没有机会去辩白。但是「我」不介意,一個把生死都置之度外的人,还担心甚麽诽谤呢?「我」放心不下的只有「你」,不管我以后是生是死,希望「您」谘诹善道,察纳雅言,像你父亲那样,做一個好君主,成爲一個更好的自己。
独家教路:2018年DSE试题分析
一、
解析:这個考的其实是翻译,因此,只需用自己的话,把文中「愚以爲宫中之事,事无大小,悉以谘之,然后施行,必能裨补阙漏,有所广益」、「愚以爲營中之事,悉以谘之,必能使行阵和睦,优劣得所」表达出来就可以了。
所以答案可以是:
宫中的事,无论大小,都拿来跟他们(郭攸之、费褘、董允)商量,然后才去施行,这样必定能够补救缺点和漏洞,提升效益。
军中的事,都拿来谘询他(向宠),这样必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,人才优劣,各得其所。
二、
解析:这道题用要点法可以选。
1.《出师表》 教育后主「亲贤臣、遠小人」,则他必有(2)遠贤亲佞的缺点:
2.《出师表》 告诫后主「不宜偏私」,则他必有(4)赏罚不公的缺点:
3.《出师表》 反覆让后主遇事谘询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费褘、董允、将军向宠,最后又告诫他「谘诹善道,察纳雅言」,则他必有(3)不纳忠言的缺点。
看来,在那麽久之前,诸葛亮就知道:重要的话要说三遍了!所以,正确答案是D。
这道题用排除法也可以选。
《出师表》 中诸葛亮对后主令人印象最深的告诫就是「亲贤臣、遠小人」,则正确答案中一定要有(2),因此马上能排除选项B和C。那麽,应选A还是D呢?
后主是君王,所以(1)贪图安逸在他那個時代,并不是甚麽大错,但(2)遠贤亲佞、(3)不纳忠言、(4)赏罚不公可是会让群臣離心離德,造成祸国殃民的后果。所以,正确答案是D。
三、
解析:这道题和上一道题是有联系的。后主有遠贤亲佞的缺点,诸葛亮领兵在外,后主若听信了身边小人的谗言,不但会对诸葛亮有疑忌,更会毁了北伐大计。
同時,后主又有不纳忠言的缺点,即单纯说理他听不进去,因此,诸葛亮以情动之,寓理于情。故答案可以是:
诸葛亮通過表明对刘备父子的赤胆忠心和对后主的殷切希望,以及对蜀国的无限忠诚,使后主相信即使他手握重权,也绝无二心,从而坚定地支持他去进行北伐事业。